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《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》规划,2019年起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,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
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、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,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。
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力争物尽其用。
常见的垃圾可分为居民生活垃圾、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、公共场所垃圾、街道清扫垃圾、企事业单位垃圾、医疗等特种垃圾等,包括有固态废物、半固态废物、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四种形态。固态废物,如生活垃圾、废轮胎、废家电;半固态废物,如污泥、底泥;液态废物,如废酸、废油、废溶剂,但是不包括排入水体的废水;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废物,如废煤气罐、废氢气罐。
垃圾处理主要包括系统收集、分类运输及终端处理三个过程。
系统收集阶段
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后,采用布置在各处的收集容器进行收集,一般采用居民投放收集和上门收集等方式,收集容器有垃圾箱、垃圾收集站、垃圾收集管道、收集车等。
分类运输阶段
村镇和社区的垃圾运输,目前多数采用人工收集车和部分小型环保专用收集车,运输至社区小型垃圾中转站,再由专用垃圾运输车运至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,经过压缩设备压缩去除一定水分后,由专用密闭型垃圾运输车运输至垃圾处理终端地点。
终端处理阶段
主要有垃圾填埋、垃圾焚烧及高温堆肥三种方式。目前,垃圾填埋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,但这种方式容易污染地下水资源,潜伏着空气、重金属污染等隐患,目前主要国家都在从垃圾填埋像垃圾焚烧的方式转变。高温堆肥是通过化学方法处理垃圾的有效方式,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农家肥料或者产生沼气用于发电,但是目前高温堆肥的成本较高,技术还未能投入市场化应用阶段,是未来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趋势。
起初,垃圾填埋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。根据统计,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有1013座,其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654个。2017年,中国53%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。然而,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增加,靠近城市的适用的填埋场地愈来愈少,开辟远距离填埋场地又大大提高了垃圾运输费用,因此这一方法目前正在逐步淘汰。
为了解决垃圾填埋带来的问题,垃圾焚烧开始普及。垃圾焚烧是通过适当的热分解、燃烧、熔融等反应,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,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。回收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,可实现废物资源化。为了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,“十二五”指出,中国增加修建大城市的垃圾焚烧厂,将填埋的垃圾处理方式转变为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。
然而,垃圾中含水量越高,垃圾焚烧的温度就难以提高,一方面增加垃圾焚烧电力成本,一方面容易产生二噁英。垃圾焚烧设施必须配有烟气处理设施,从而防止重金属、有机类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环境中。为解决垃圾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,我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。
2000年,我国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、厦门、桂林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,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垃圾分类工作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《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》规划,2019年起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,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